欢迎您访问武汉大学《写作》杂志/中国写作学会网!
分支机构
首页/ 分支机构/ 正文
於可训:在中国写作学会理事会和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9-12-23 15:46:55 来源: 访问次数:

在中国写作学会理事会和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於可训

各位理事,各位会员代表: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中国写作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我谨代表中国写作学会,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诚的欢迎。向你们一直以来关心学会工作,为学会工作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你们在写作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热烈的祝贺。

这次学术年会,我们所确定的主题是:新时代写作学科的新发展。确定这样的主题,是为了使写作学科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时代的变化,更好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此,我们将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写在会议通知上的五个问题。一是写作学科的现状与未来,二是写作学的国际化问题,三是大数据时代写作的挑战与机遇,四是写作学科的多学科交叉渗透,五是创意写作与非虚构写作。我们认为,这五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写作学科如何适应社会时代的变化,如何更好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所要解决好的问题。

当前,社会对写作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但社会整体的写作能力不断下降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一些硕士、博士毕业生甚至写作学位论文还存在字、词、句方面的问题。这就要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写作教学和研究,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都需要我们通过讨论,作出回答。与此同时,写作活动的环境和条件,也在发生变化。现代科技发展迅猛,各种电子媒介的写作,已取代纸质媒介的写作而占据写作活动的主导地位。正在到来的大数据时代的写作,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写作同时又是一种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活动,新的写作文体和写作方式层出不穷,需要写作者有丰富的知识、学养和创造精神。就我个人的了解,国外同行的写作研究,已不局限于写作活动本身,而是将写作活动置于整个人类文化、科技发展的背景之下,将研究的触角深入到科技、文化的各个领域,从中探讨写作活动的根源和奥秘,研究工作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密。这些,都有待于我们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去学习借鉴,以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在这次大会上,我们还要完成第八届理事会的换届工作,为此,我们已召开了两次理事会,形成了换届方案,提出了新的理事会领导班子和理事推荐人选,已报挂靠单位党组织和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将在这次大会上完成选举。新选出的领导班子将同新的理事会成员一起,竭诚为广大会员服务,也希望广大会员同志一如既往地予以支持和配合。我相信,学会新的领导班子和理事会将会以更有成效的工作,更高水平的成果,把学会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开创学会工作的新局面。


中国写作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任期已满,我个人无论是从年龄还是任期规定,都到了退出学会领导的时候。学会需要年富力强的同志来主持工作。在这个新老交替的时刻,我想向大家谈一点我个人的感受。

首先,我要对中国写作学会的创始人周姬昌先生等写作学界的前辈和已故老会长吴伯箫先生、臧克家先生、裴显生先生以及其他已故写作学界的老前辈,表示深切的悼念和崇高的敬意。是他们荜路蓝缕的开启之功,才使得写作从一个“无用”的学科,成为一个“无所不用”的学科,才有今天兵强马壮的队伍,才有今天繁荣兴盛的局面。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写作学会的主要创始人周姬昌先生的故事。周姬昌先生是时任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先生从武汉钢铁公司延请到武大担任大学教师的。周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外语系,1947年参加革命,解放后担任过温州地区军代表,曾在国家重工业部、冶金部从事新闻工作,后因遭受政治挫折,下放到武汉钢铁公司。周先生到武大后,在现代文学教研室担任讲师,给我们上过现代文学史课程,指导我们写过《珞珈山组歌》和《周总理在珞珈山》组诗等诗歌作品,我们师生之间过从甚密。当时的现当代文学教师同时也兼教写作课,周先生有感于写作课教学的困境和写作学科的不受重视,开始四方奔走,联络同好,筹建中国写作研究会(中国写作学会的前身)。为筹措路费,周先生甚至卖掉了自家的电视机。中国写作研究会1980年12月24—27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成立大会,有来自全国25个省市的130余名代表参加,其中包括一名台湾省代表,可谓盛况空前,也足见海内外学人对写作的重视。会议推举叶圣陶、朱东润先生为名誉会长,吴伯萧先生为会长,周姬昌先生担任研究会秘书长。我当时还是大三学生,因为是学生干部,所以参与了会务工作,目睹了学会成立的盛况。我记忆很深的是南开大学有一位老师因为领导没有批准,路费不能回去报销,是自带行李、自已掏钱来参加会议的。1984年,周姬昌先生在北京召开了一个级别很高的座谈会,请中央领导同志邓颖超为《写作》杂志题词,(邓颖超的题词是“发展写作学科,为四化建设服务”)报纸报道这条新闻时,考虑到周先生当时的职称还是讲师,希望作些变通处理。周先生从北京向我通报了这个情况,我毕业留校后担任中文系总支副书记,当即向校长作了汇报,经学校领导研究决定,同意在新闻报道中称周先生为副教授。今天回忆这些往事,我既感亲切,也深感学会创建的不易,更感到我们肩上责任的重大。从这则小故事中,也可以看出,武汉大学与中国写作学会有缘,武汉大学文学院与中国写作学会有缘,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与中国写作学会有缘。写作学界还有许多精英骨干,如在座的刘海涛教授等,年轻时都参加过武汉大学举办的写作培训班,武汉大学也与诸位个人有缘。有这样的历史渊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担负起肩上的这份责任呢。


我2007年当选为中国写作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会长,2012年当选为中国写作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现在任期已满,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和学会章程,在这次大会上,即将离任。现在,我按要求向各位代表作述职报告。

中国写作学会是创办最早、历史最长、会员人数众多、学术活动频繁、学术空气活跃、学术成果丰硕的一个全国性的专业学术团体,自成立以来,经过了数代学人的努力,克服了学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困难,度过了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低迷期,近期已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轨道,进入了学会发展的新时代,迎来了学会发展的最好时期。在这个新老更替的时刻,我要向为学会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老一辈学者表示深深的敬意,向取得丰硕成果的中青年学者,表示衷心的祝贺。

学会工作是全体会员的事,学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全体会员努力的结果,会长和学会领导班子,只起了一个组织联络和协调服务的作用。我很高兴,在第七、第八届理事会任职期间,我和学会领导班子,都得到了广大会员的拥护和支持,在这里,我也要通过各位代表,向学会广大会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扼要向大家报告一下,第八届理事会任职期间,学会工作所取得的一些新的进展和主要成绩:

一、成功获批全国第一个写作学博士学科点,学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长期以来,硕士、博士学科点设置,一直是制约写作学科发展的瓶颈,2014年,依托武汉大学学科建设的平台,在2007年获批“写作理论与实践”硕士点的基础上,又成功获批以“写作学”命名的博士点,该学科点已培养了数十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写作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搭建了一个高端平台。

二、与“国际写作研究大会”建立学术联系,为中国写作学走向世界迈出了第一步。2010年,邀请国际写作研究大会发起者、主席查尔斯·巴泽曼(Charles Bazerman)教授到武汉大学文学院访问,聘为该院客座教授,发展为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与武大文学院商定了互访、互派学生、教学科研交流合作事宜。2011年2月,中国写作学会会长、秘书长应邀赴美参加第四届国际写作研究大会,大会以“写作学在中国”为题,为中国学者安排了专场发言。会议期间,中国学者参与发起成立“国际写作研究促进会”,於可训被选为“国际写作研究促进会”委员(共8名),并被吸收为国际写作研究大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和美国高校写作与交流学会成员。中国写作学会正式成为国际写作研究大会成员,为中国写作学走向世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受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主编中文学科主干课程教材——《写作》,为写作学科的人才培养夯实了基础。2010年1月,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中文学科基础课程教材建设研讨会”,委托中国写作学会领衔编写新确定的中文学科八大主干课程写作课的基础教材。该教材由於可训、乔以钢任主编,刘海涛任执行主编,在座有几位同志参加了编写工作,已于201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出版后广受好评,为中文学科写作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作出了贡献。

四、以学术研究为中心开展学会活动,学会是一个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学术研究是学会工作的重心。本届理事会任职期间,注意抓学术研究这个龙头,带动学会其他工作的开展,坚持每年召开学术年会,为会员搭建学术交流活动的平台,在年会期间,还举行了评奖活动,评出了一批优秀学术成果,对会员的学术研究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加强学会管理,依法依规办会。本届理事会任职期间,按照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修订了学会章程,制订了包括《财务管理制度》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专业委员会的管理,加强了与各省写作学会和学术机构的联系,会员发展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学会工作一直走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各位代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新时代,中国写作学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此次会员代表大会之后,学会将在新一届班子的率领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更有成效的工作,更高水平的成果,开创新局面,攀登新高峰,把中国写作学会建设成全国一流的学术团体。

谢谢大家。

(这是於可训教授在中国写作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和会员代表大会上三次讲话的汇编,内容略有删节)



武汉大学《写作》杂志社、中国写作学会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汉大学文学院609 邮编:430072 电话(传真):027-68752268 E-mail:writing@whu.edu.cn

《写作》杂志微信公众号

《写作》杂志订购二维码

Copyright武汉大学2019     鄂ICP备05003330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