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任会长於可训
任期:2007-2018於可训(1947~),湖北黄梅人。文学史家与文艺评论家,现为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977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82年春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曾任校教务处副处长、中文系总支副书记、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现任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长江文艺评论》主编。曾任中国写作学会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与评论,文学活动和学术研究先后涉及文学评论、中国新诗、中国现当代小说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等多个领域。出版有学术专著(含主编)十余部;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文艺争鸣》《江汉论坛》《南方文坛》《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百余篇;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十余项;获省部级奖项十余项;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后合作导师”“武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大学教学名师”“武汉大学学生最喜爱的十佳优秀教师”。
第三任会长裴显生
任期:1997-2007裴显生(1933~2011)笔名南达、青山,浙江天台人。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编《全国大学生短篇小说选》《写作学新稿》《油豚壮歌》等。专著《和文学青年谈写作》获首届金陵文学奖园丁奖、江苏省写作学会首届优秀著作一等奖,《写作学新稿》获1988年江苏省哲学社科优秀著作二等奖、中国写作学会首届优秀著作一等奖,《现代实用写作学》获中国写作学会第二届优秀著作一等奖。
第二任会长臧克家
任期:1982-1997臧克家(1905~2004),生于山东诸城,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写作学会会长、《写作》杂志主编。
第一任会长吴伯箫
任期:1981-1982吴伯箫(1906~1982),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同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处女作《白天与黑夜》。1931年大学毕业。曾在青岛大学、山东教育厅工作。这时期发表的散文后结集为散文集《羽书》,大多以儿时的乡村生活为背景,抒发对美好的人生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激愤。1938年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参加过前线的抗日宣传,曾任上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教育厅长。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此时不断有以抗战生活为内容的散文发表。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大中文系副主任,1951年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1954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60年代,他写了一组脍炙人口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8月病逝。